
今天分享的是:高绩数据:2025年中国大学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分析报告
报告共计:127页
《2025年中国大学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分析报告》核心内容总结
本报告基于教育部2020-2024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结合专业建设水平数据监测平台的分析功能,对中国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,揭示了专业调整的现状、趋势及改革路径。
专业调整的政策背景与整体态势
近年来,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。2023年,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等工作目标。从调整数据看,2023年度全国高校新增1673个、撤销1670个专业点,2024年度新增1839个、撤销1428个、停招2220个专业点,专业调整力度、频率和数量前所未有,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6.28万个。
专业调整的历史阶段与驱动因素
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大体经过计划机制阶段(1949-1984年)、类市场机制阶段(1985-2016年)和准市场机制的探索阶段(2017年至今)。专业调整背后的驱动力量包括政策的靶向作用、市场供需和知识生产创新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,市场因素影响力增强,同时国家政策对专业调整的引导作用显著,如2025年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。
展开剩余81%专业调整的路径与方向
在调整路径上,包括专业新增、撤销、动态更新等。新增专业对接产业,瞄准“四新”(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)。新工科如人工智能专业近5年增设超400个,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也有相应的引导性专业设置。撤销专业则响应市场,优化布局,近5年全国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,共计撤销160个,公共事业管理、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撤销数量也较多,部分专业因就业率低、建设不佳等被停招或撤销。专业动态更新通过名称更新、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实现,如部分高校将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升级为智能视听工程专业,2024年度多所高校将建筑类专业修业年限从5年改为4年。
专业调整的成效与案例
从新增热门专业看,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新增数量较多,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多个热门专业中表现突出。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,其机器人工程专业依托科研平台取得重要成果,2025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名。在专业撤销方面,部分高校通过调整优化布局,如四川大学2024年度拟撤销31个专业,调整后专业布局更聚焦,A+专业精度提升。
专业调整的区域与学校特色
各省市根据自身产业需求调整专业,如山东省推动高校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“十强优势产业”,新增数字经济等专业;陕西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、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,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。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布局专业,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专业齐全,多个专业排名全国前列;西北工业大学作为“总师摇篮”,在飞行器相关专业建设成效显著。
本报告为高校管理和政策研究人员提供了专业调整的发展态势参考,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优化专业布局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发布于:广东省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